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于我老彭。”
孔子說:“轉(zhuǎn)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創(chuàng)立自己的思想,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,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。”
子曰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孔子說:“默默地記住我所看到的聽到的知識,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,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,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?”
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”
孔子說:“不去修養(yǎng)品德,不去講習學問,聽到義卻不追隨,有了錯誤缺點不能改正,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。”
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孔子閑居在家的時候,衣著舒展齊整,儀態(tài)溫和。
子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。”
孔子說:“我衰老得很厲害了,我已經(jīng)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。”
子曰:“志于道,據(jù)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。”
孔子說:“以道為志向,以德為根據(jù),以仁為依靠,而游憩于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六藝之中。”
子曰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”
孔子說:“只要誰愿意拿出干肉作為見面禮來拜見我,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。”
子曰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
孔子說:“教導學生,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領會不了的時候,不去開導他;不到他想表達又找不到合適的言辭表達的時候,不去啟發(fā)他。教給他一個東西,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,就不要重復教他了。”
子食于有喪者之側(cè),未嘗飽也。
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,從來沒有吃飽過。
子于是日哭,則不歌。
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過,就不再唱歌。
子謂顏淵曰: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”子路曰:“子行三軍,則誰與?”子曰:“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”
孔子對顏淵說:“如果用我,就去積極行動;如果不用我,就藏起來。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!”子路說:“如果讓您率領三軍,您愿找誰一起共事呢?”孔子說:“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,徒步涉水過大河,即使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,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。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,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,善于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。”
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”
孔子說:“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,即使是手執(zhí)馬鞭做一個車夫,我也愿意去做。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,還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。”
子之所慎:齋,戰(zhàn),疾。
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、戰(zhàn)爭和疾病這三件事。
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。”
孔子在齊國聽了樂曲《韶》后,很長一段時間吃肉也無法嘗出肉的滋味,他說:“沒想到對音樂的欣賞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。”
冉有曰:“夫子為衛(wèi)君乎?”子貢曰:“諾,吾將問之。”入,曰:“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”曰:“古之賢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出,曰:“夫子不為也。”
冉有問子貢說:“老師會幫助衛(wèi)國的國君嗎?”子貢說:“嗯,我去問問他吧。”于是子貢就進去問孔子:“伯夷、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?”孔子說:“古代的賢人。”子貢又問:“他們有怨恨嗎?”孔子說:“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,為什么又怨恨呢?”子貢出來對冉有說:“老師不會幫助衛(wèi)君。”
子曰: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”
孔子說:“我整天吃粗糧,喝冷水,彎著胳膊做枕頭,也自得其樂。用不正當?shù)氖侄蔚脕淼母毁F,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。”
子曰:“加我數(shù)年,五十以學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矣。”
孔子說:“再給我增加幾年壽命,讓我到五十歲時學習《易經(jīng)》,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。”
子所雅言,《詩》、《書》、執(zhí)禮,皆雅言也。
孔子有時講雅言,讀《詩》、念《書》和執(zhí)行禮事,用的都是雅言。
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其為人也,發(fā)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”
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,子路不答。孔子對子路說:“你為什么不這樣說:他這個人,發(fā)憤用功到連吃飯都忘了,快樂得忘記了憂愁,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等。”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
孔子說:“我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,只是喜愛古代的文化,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。”
子不語怪、力、亂、神。
孔子不談論怪異、暴力、變亂、鬼神。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伞衿渖普叨鴱闹?,其不善者而改之?rdquo;
孔子說:“多個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。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,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。”
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
孔子說:“上天賦予了我品德,桓魋能把我怎么樣?”
子曰:“二三子以我為隱乎?吾無隱乎爾!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
孔子說:“弟子們,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沒有教授的嗎?我沒有什么隱瞞不教你們的。我沒有一點不向你們公開的,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。”
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孔子教學有四項內(nèi)容:文獻、品行、忠誠、信實。
子曰:“圣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;得見君子者斯可矣。”子曰:“善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,得見有恒者斯可矣。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,約而為泰,難乎有恒矣。”
孔子說:“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,能看到君子,這就可以了。”孔子又說:“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,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,這也就可以了。沒有卻裝作有,空虛卻裝作充實,窮困卻裝作富足,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。”
子釣而不綱,弋不射宿。
孔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(wǎng)捕魚。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,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。
子曰:“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;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”
孔子說:“大概有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吧,我卻沒有這樣做過。多聽,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;多看,然后全部記在心里,這是次一等的智慧。”
互鄉(xiāng)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子曰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?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”
互鄉(xiāng)這地方的人難以同他們交談,孔子卻接見了互鄉(xiāng)的一個童子,弟子們都覺得疑惑??鬃诱f:“我是肯定他的上進,不是肯定他的退步。何必做得太過分呢?別人修飾容儀而來要求上進,就應該贊成他的這種做法,而不要總是抓住他的過去不放。”
子曰:“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孔子說:“仁難道離我們很遙遠嗎?我想要為仁行善,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。”
陳司敗問:“昭公知禮乎?”孔子曰:“知禮。”孔子退,揖巫馬期而進之,曰:“吾聞君子不黨,君子亦黨乎?君取于吳,為同姓,謂之吳孟子。君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巫馬期以告,子曰:“丘也幸,茍有過,人必知之。”
陳司敗問:“魯昭公懂得禮嗎?”孔子說:“他懂得禮。”孔子走出去后,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,請他走近自己,對他說:“我聽說君子不因關系親近而偏袒,難道君子還偏袒別人嗎?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,是國君的同姓,稱她為吳孟子。如果魯君算是知禮,還有誰不知禮呢?”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??鬃诱f:“我真是幸運。如果有錯誤,別人一定會指出來讓我知道。”
子與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
孔子與他人一起唱歌,如果那人唱得好,一定會請他再唱一遍, 然后應和他。
子曰:“文,莫吾猶人也。躬行君子,則吾未之有得。”
孔子說:“就書本知識來說,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,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,那我還沒有做到。”
子曰:“若圣與仁,則吾豈敢?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云爾已矣。”公西華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”
孔子說:“把我稱作圣人和仁人,我怎么敢當!不過是朝著圣與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滿足,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,則可以這樣說的。”公西華說:“這正是我們這些弟子學不到的。”
子疾病,子路請禱。子曰:“有諸?”子路對曰:“有之。《誄》曰:‘禱爾于上下神祇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禱久矣。”
孔子病情嚴重,子路向鬼神祈禱??鬃诱f:“有這回事嗎?”子路說:“有的?!墩C》文上說:‘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。’”孔子說:“我早就在祈禱了。”
子曰:“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與其不孫也,寧固。”
孔子說:“奢侈了就會不恭順,節(jié)儉了就會寒酸。與其不恭順,寧可寒酸。
子曰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”
孔子說:“君子心胸開闊,神定氣安;小人則斤斤計較,患得患失。”
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孔子溫和而又嚴厲,有威儀而不兇猛,謙恭而又安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