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軍事上的難題,曾國藩還教導李鴻章如何處理洋務。
李鴻章后來的外交卓有成效,也是因為他遵照曾國藩指示,對洋人講信義,所以洋人很愿意和他打交道。
李鴻章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曾國藩全方位提攜培養(yǎng),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他個人的才華和能力出眾超群,天生善于并喜歡處理復雜局面。
在曾國藩的指導下,李鴻章的才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(fā)揮。而李鴻章領導的淮軍,也曾在曾國藩麾下多個分部中躍居戰(zhàn)斗力第一。
李鴻章的才華是讓曾國藩決定日后把班交給他的重要基礎。但是對于一位接班人來說,僅有才華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有“德”。
李鴻章獨當一面之后,曾李之間也不可避免地在餉源分配、兵力調撥等方面產生矛盾。
與左宗棠、沈葆楨等相比,李鴻章無疑顯得更為顧全大局。知道退步,知道感恩,這是李與沈、左的最大不同,也是曾國藩日后交班給李鴻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
長遠籌劃,裁湘留淮
曾國藩之所以決定抽身退步,將軍事衣缽傳給李鴻章,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的。
首先,李鴻章是曾國藩親手培養(yǎng)起來的人才,對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軍事和洋務的看法和見解,與曾國藩有高度共鳴。
其次,李鴻章的才與“德”靠得住。
最后,李鴻章比曾國藩年輕十二歲,并且身體健康、精力充沛。他為人直率、熱情、精力旺盛、剛強堅毅。
因此經過多年全面考察,曾國藩決定裁湘留淮。
曾國藩是一個凡事從長遠籌劃的人。早在他決定派李鴻章創(chuàng)建淮軍的時候,就已經給這支軍隊預定了多年之后的“剿”捻任務。
同治四年(1865)五月初三日,正忙于兩江事務的曾國藩突然接奉上諭,北上“剿”捻。
雖然有李鴻章派出弟弟李鶴章和淮軍中的精銳三部全力配合,曾國藩的“剿”捻進行得卻不順利。
曾國藩是一個善于總結經驗人,在對付捻軍的問題上,他吸取了僧格林沁的教訓,制定了“河防”戰(zhàn)略:
曾國藩計劃東以大運河為防線,西以沙河、賈魯河為防線,在這三條河的河岸增筑木柵,挖土筑墻,擇要分兵駐守,以壓縮和限制捻軍流動作戰(zhàn)的范圍,把捻軍驅逐到角落里加以殲除。
曾國藩的河防之策方向上是正確的,但是實施這個策略需要花很長時間,地方也不配合。
慈禧和咸豐一樣,急于求成,一有挫敗,就想換人,計劃讓李鴻章來取代曾國藩。做事一貫堅持到底的曾國藩不得不接受半途而廢的局面。
李鴻章接任后,曾國藩對李鴻章全力支持,自始至終為李鴻章積極籌餉獻策,盡心盡責。
他誠心誠意希望李鴻章能盡快把“捻匪”蕩平,在他看來湘淮一體,曾李一家,合則兩利,離則俱傷,曾國藩是深明這個道理的。
事實證明,李鴻章畢竟是可以信賴的杰出人才。他接手“剿”捻后,力排眾議,堅決執(zhí)行曾國藩的河墻戰(zhàn)法,最終將捻軍鎮(zhèn)壓下去。
河防戰(zhàn)略的首創(chuàng)者是曾國藩,收獲成功的是他的學生李鴻章。
曾國藩以自己的抽身退步,完成了湘消淮長、曾李瓜代的過程。